萬眾矚目,追蹤溯源之下,居然追出了一個誰都無法預(yù)料,但是又感覺并不意外的人物——當(dāng)今太子妃戚氏。
所有的這一切,皆是她私自瞞著太子殿下,動用手中死士所做。
就連這次定軍山一事,也是她用了漢江一脈百姓的生命作為要挾,因為漢江一脈,全由一條水系供水,若是董克儉不能替他們殺了慧妃娘娘,那么這漢江一脈的百姓必將遭到屠殺,并且是無聲的毒殺。
他們一旦在水源里放了毒藥,那么這將會是漢江百姓的忌日,也是夏明朝的暗嘆之日。
身為太子妃居然能用這百姓的生命要挾臣子,真是讓人感到可恨又可悲。
身為未來的一國之母,非但沒有悲天憫人的胸懷,反而心如蛇蝎,歹毒狠辣,為了一己之私,無視江山社稷之安危,更視百姓的生命為草芥,這樣的人何德何能坐上一國之母的寶座。
太子妃反而很平靜,也很坦然,因為她和皇后娘娘同出戚家,皇后娘娘被慧妃娘娘逼的沒有還手之力,慘死冷宮之中,她身為戚家女,本就是皇后娘娘的侄女,和皇后娘娘同庚同宗,又身為皇后娘娘的兒媳婦,自然心向皇后娘娘,她早就找機會殺了慧妃娘娘和慧妃娘娘所生的子女,才有了后面的一連串。
只不過誰都不會想到,這些證據(jù)難尋的事情居然是默默無聞的太子妃所做。
太子面對一干證據(jù),以及太子妃自己的證詞的時候,從被冤枉的一臉委屈和憤慨,轉(zhuǎn)變成了難以置信和痛心,好似他從未了解過這個枕邊人,不明白這個一直以來溫柔賢惠的女子怎么就成了那個殺人如麻,心狠手辣的幕后真兇?
但是想到她把東宮打理得井井有條,為他生兒育女,永遠堅定的站在他的身后,他又不能就此不管她。
所以,太子當(dāng)即決定自請禪讓太子之位,只求帝王饒了太子妃一命,他愿陪同太子妃承擔(dān)所有的懲罰。
這一番活靈活現(xiàn)生動感人的情景,不曉得有沒有讓現(xiàn)場的朝臣們感動,但是皇帝感動了。
他的兒子終究不是那種冷血無情,寡情薄意之人。
可是司空肇怎么也不會想到,就是因為了解他的想法,所以太子才是以退為進,置之死地而后生,如果他不表現(xiàn)出對太子妃的情深義重,不表示出和太子妃同甘共苦的樣子來,他是個什么樣?
到時候輿論就會是一邊倒,說他太子絕情決意,把太子妃推出來當(dāng)了擋箭牌替罪羊,他非但難以洗脫自身的罪名,還會因此被天下唾棄。
到時候,就算不是帝王本意,但是他這太子之位還如何做的穩(wěn)?
所以,他不如賭上一把,太子妃背下罪名的同時,他也表現(xiàn)出夫妻共同進退的態(tài)度來。
帝王感念他重情的同時,或許會懲罰他們,但是太子之位或許并不一定會掉了。
只要能保住太子之位,他就總有復(fù)出之時。
他的心思誰人不知,可是沒人出面說話,沒人說情,也沒有人落井下石,一切都看帝王自己的心意。
謀殺慧妃娘娘,那是滔天大罪,罪無可赦,盛元帝自該有裁決。